解析现代财务会计如何造假



一、简说财务会计核算的理念


  会计上在记录一家刚开业公司的情况时,肯定要反映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。

  第一个问题是:办公司所需要的资源属于谁的?

  刚开办时,就是公司所有者自己投入的资本,称为“原始股东权益”。在公司成立后,可能向银行等债权人借款,称为“负债”。

  第二个问题是:这些资源用在哪里了?

  刚开办时,当然是存在银行户头里。但随后就会转化为其它形式,例如用银行存款买回原材料,将原材料投放到生产过程中,等等。会计上记录这种转换,是靠业务之间的金额传递来完成的。例如,用1000元购100公斤原料,就把银行存款减少1000元,这些原材料登记为1000元;后来,其中有80公斤原料投入生产,就根据单价计算出,对应于80公斤原料的金额是800元,然后把原材料登记为减少800元,生产成本登记为增加800元……

  这种以实际交易价格为基准的处理规则川“历史成本原则”,不管公司资源形式如何转换变化,金额如何传递,总金额肯定是不变的,而且容易从发票、银行票据、进仓单和领料单等原始单据来验证其真实性。

  综合以上的两个方面,就可以确立反映任意一个时点状态的会计恒等式:

  资产=负债+业主权益(1)

  不过,公司是在不断地运作中,经过某些生产经营业务,货币资金会比原来更多。假设直接成本800元的库存商品卖出,收到了1200元。结果是,属于“资产”的银行存款增加1200元,而同属于“资产”的库存商品只减少了800元,两者相抵后,“资产”一方多出了400元,会计恒等式两边就不再相等,平衡被破坏了。

  可以设想在等式右边,“业主权益”下有个“未分配利润”账户,对它也增记400元,这样既在左方表现货币资金400元的增加额,同时也在右方解释了这400元的性质,“未分配利润”是已经赚到手的钱,属于业主的权益,只是股东还没有以现金股利形式拿走而已。这样理解的结果,会计恒等式又达到平衡了。

  银行存款1200-库存商品800=未分配利润400(2)

  但这还不够,会计还要满足更详细的数据需求,要回答“这些钱是如何赚到的?”这一类的问题。这从资产的本期增加额上是看不出来的,因为货币资金有三大来源,除了自己赚到的以外,可能还有股东新增投资和银行新发放贷款也混杂在内;如果只看“未分配利润”的本期增加额,也看不出这钱从哪里赚到的,因为它只是最后的总结果。

  考察会计恒等式,等号右边表现公司的资金是由谁提供的,如股东、银行等,可称为“资金来源”;左边表现公司的资金占用在何种项目上,如银行存款,库存商品等,可称为“资金占用”,那么,会计恒等式可以改写为:

  资金占用=资金来源(3)

  会计的习惯做法是,当需要得到某种数据时,就为此专门开设一个账户进行统计归集,简捷地得到该数据以后,再让这个账户回归到零的状态。不妨设想用新设的“收入”来核算从生产经营所收到的钱,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,先视同为“资金来源”类;也用新设的“费用”来核算生产经营所要开支的钱,在还没有结清为零时,先视同为“资金占用”类,那么在金额上就有:

  本期收入一本期费用=本期未分配利润(4)

  其中,“收入”和“费用”是可以细分为各种明细账户的,例如,收入可以划分为“主营业务收入”和“其他业务收入”等,费用也可以划分为“主营业务成本”和“其他业务成本”等。有了这些专门开设的账户,就可以很方便地回答“钱是从哪里赚来的”这一类问题了。例如,主营业务赚到的钱就是“主营业务收入”高于“主营业务成本”的部分。

  根据以上分析,(3)的具体内容可以扩展为:

  资产+费用=负债+业主权益+收入(5)

  其中,在“收入”类和“费用”类账户是过渡性的,在每月月末完成归集任务后,都要把当前余额结转到属于“业主权益”类的“未分配利润”中,根据“本期收入本期费用”算出“本期未分配利润”,自已则还原到“清零”后的状态。尽管此时又从(5)式回归为(1)式的纯粹状态了,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一过程,我们已经能够回答“钱从哪里赚到”之类的问题了。大致地说,(1)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,(4)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,(5)式则是全部会计账务处理的依据。

  二、部分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

  上节描述的财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,可以说是完全成立,不证自明的,那为什么还会发生造假,并达到当今“无法无天”的地步呢?

  关键在于,对这些会计概念是怎么定义或理解的?或者说,它们包含了哪些具体的项目?从现金流诊断的角度来分析,是因为在财务会计具体的理解和操作中,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离现金和历史成本的误差,时至今日已经积重难返了,所谓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是也。为便于追踪,我们先在“部分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”(表1)中列举一些典型业务的会计处理,该表的每一横行包含了一份记账凭证的内容,数字纵列的合计数就是各项目的当前余额。并通过分析,揭示其中某些会计处理的偏颇之处。

  1.股东投资。增记货币资金,增记实收资本。

  2向银行借款。增记货币资金,增记负债。

  3.购置厂房设备。增记长期资产,减记货币资金。

  4.对外股权投资。增记长期资产,减记货币资金。。

  5.购买原材料。增记原材料,减记负债(可以抵扣应交增值税),减记货币资金。

  6.领料投产。增记生产成本,减记原材料。

  7.发放生产工薪。增记生产成本,减记货币资金。

  8.产品完工入库。增记库存商品,减记生产成本。

  9.现金销售商品。增记货币资金,增记收入,增记负债(应交增值税)。

  10.赊账销售商品。增记应收款项(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),增记收入,增记负债(应交增值税)。

  11.商品转销售成本。增记费用(主营业务销售成本),减记库存商品。

  12.投资地产。增记长期资产(投资性房地产),减记货币资金。

  13.地产价值提升。增记长期资产(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),增记收入。

  14.计提折旧。减记长期资产(累计折旧),增记费用(折旧费)。

  15.子公司宣布股利。增记应收款项(应收股利),增记收入。

  16.收入清零。统计目前的收入余额,减记收入,增记未分配利润。

  17.费用清零。统计目前的费用余额,减记费用,减记未分配利润。



返回

上一篇:企业财务信息化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

下一篇: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转型所需的三大方面知识